這是我搬到彰化市20年來
第一次到這離彰化市5公里遠的國定二級古蹟
所以標題就訂為初訪
也就是代表以後還會有第二次
這邊平時只有星期天會開大門供人參觀
所以今天只能在外面的大廣場晃晃
透過山門的圍牆上的洞
還有靠我的身高掂著腳看看!
益源古厝距離彰化交流道並不遠
雖然在蠻鄉下的地方
但是一路上都很好辨識
往鹿港方向
過了三個紅綠燈(這三個紅綠燈相距約500公尺)
右轉馬興路
一直走差不多3~4公里右手邊就可以看到一個大廣場和佔地非常非常大的古厝
這兒就是益源古厝
會到這邊來
還是要感謝我的新同學Mio A702
因為我來彰化市二十年
從來不曾想要尋找這個景點
現在我點GPS進去尋找一些熱點
它就馬上幫我把路徑找出
直接可以帶我去
這還真是當初買它沒想到的好處
裝可愛 Take 1
裝可愛 Take 2
裝可愛 Take 3
裝可愛 Take 4
(旁邊有一隻手 是我來不及閃 不是鬼影喔)
奔跑中
我也慌忙按下快門中
這一系列是在益源古厝的右方稻田
(左邊是我的小白露出屁屁)
簡介:(出處:http://mus.bocach.gov.tw/index.jsp?ind=9&id=11)
馬興陳宅(益源大厝)
類別:國定古蹟
創建年代:清道光26年(1846年)
地址:秀水鄉馬興村益源巷4號
歷史沿革
清乾隆57年(1792年)馬興益源大厝開台祖陳武,偕三弟陳舉自廈門渡海來台發展,由梧棲上岸,至彰化經商,人稱陳武為「青仔武」。日後經營米及中藥材,並於彰化縣城內觀音亭(今開化寺)旁開設店舖,店號「益源號」。
陳武有四個兒子,分別是陳爾溫(榮華)、陳爾良、陳爾恭(元吉)、陳爾儉。清道光元年(1821)陳榮華娶馬氏,始入墾馬興。道光14年(1834)彰化發生饑荒,陳榮華、陳元吉慷慨解囊,捐米濟世,獲知府周璽贈「尚義恤鄰」匾及知縣李廷壁賜「募義可風」匾。陳家並以「尚義堂」為自立堂號。道光20年(1840年)在馬興辦理團練,協助官方防禦。
道光22年(1842)陳榮華曾協助清軍抵抗英國的侵略,立下軍功。道光23年(1843)陳家興建益源大厝,至道光26年(1846)竣工。清咸豐9年(1859)陳元吉長子陳培松中式恩科舉人。目前,益源大厝的正門有一塊「文魁」匾,係為當時監考官瑞賓所贈予。
光緒年間彰化元清觀重修,陳元吉熱心參與廟宇重修與地方事務,不遺餘力。日治時期益源大厝陸續重修,目前古厝保存大正、昭和年間重修時的彩繪與書法。民國74年益源大厝經指定為第二級古蹟,民國92年12月完成修復。
建築藝術
益源大厝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,前埕有一道院門,門楣上書有「陳四裕」,益源古厝開基祖陳武生有四個兒子,名為「陳四裕」,意喻陳家第二代四房皆能富裕之意。益源大厝共有五個堂號,分別是「陳益源」、「陳四裕」、「陳復源」、「源慶豐堂」、「謝年豐堂」等五大祭祀公業,管理陳家的產業。
前埕前有一座旗杆座,為清咸豐9年(1859)陳培松中式舉人所設置。院子中有一口井水,為昔時益源大厝主要飲水的來源,目前仍保存完整。益源大厝的建築宏偉,正廳前設有一座門廳,門廳為燕尾脊,是正廳內護龍的主要入口。
益源大厝第二進是正廳,供奉陳家歷代祖先牌位。前方兩側護龍為轎廳,為昔時主人回家時,放置轎子的空間。在台灣的古厝建築,設有轎廳且屋脊採雙馬背的作法,為台灣傳統建築的特例。
正廳前簷柱有一對聯書有「潁水思流源、嘉禾世澤長」,正門兩旁對聯為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」「祖宗創業克勤克儉、子孫守成勿怠勿荒」。正門門楣上方有八仙人物、文官及南極仙翁的彩繪。
益源大厝的彩繪仍保存民國初年的作品,正廳及後廳是鹿港郭派的作品,兩旁為彰化書法名家王蘭生的墨跡。大正12年(1923)龍邊護龍門廳重修時,聘請和美柯煥章施做彩繪,其上書有「磺溪笑雲、汴村漁人」落款。
虎邊護龍則是鹿港王席聘的書法墨跡,王席聘於日治時期受聘至陳家擔任私塾講學,此書法為明治34年(1901)的作品,皆是日治時期的作品,相當珍貴。
後堂為佛廳,廳堂門屏繪有觀音菩薩像,兩旁對聯書有「萬法皆空明佛性、一塵不染見禪心」及「紹祖宗一脉直傳克勤克儉、教子孫二項正事惟讀惟耕」,期許後代子孫以「耕讀傳家」為祖訓的書香門第。
透過外圍山牆上的洞拍攝內部
在這兒剛好遇到一位大嬸
她嘗試著爬到樹上要去抓蟬
不過
每當她爬上去
看起來動作愚笨緩慢的蟬就快步的溜掉!
大嬸說
我看起來很年輕又有氣質
(哈哈 不是只有妳這麼講 算妳沒看走眼)
我說
我都快三十五歲了耶!
大嬸說
看不出來
因為你長得高
又沒挺著肚子
一般這種年紀有很多男生都挺著啤酒肚了!
這個大嬸還蠻好玩的
就給她偷拍一張!
樹上的蟬
留言列表